每年全国两会期间,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多处内容与学问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。“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”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”“支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”“发展壮大旅游产业”……面对这些新红利,学问产业如何做到既能提供优质的精神学问产品,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?
1、多措并举 激发学问市场主体活力
近日,山东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《流浪地球》等四部影片发放制作成本补贴资金3600余万元,鼓励优秀影视作品在青岛制作。据悉,青岛市制定出台了《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由青岛市、青岛西海岸新区和社会资本出资,设立影视产业发展资金,对在青岛完成主要拍摄制作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予补贴,大力发展影视新产业,培育发展新动能。
出门前预约网约车、饿了点些外卖、去医院网络挂号免去排队之苦……如今,越来越多的“新生事物”给人们带来了便利。这些“新生事物”融入人们生活的背后,是以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“三新”经济的悄然崛起。
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,学问产业作为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重点,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,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。
据了解,学问产业以非物质学问资源为加工对象,为市场提供学问意义消费,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,需求弹性大,产品附加值高,价值链长,就业容量大,是典型的绿色经济。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学问产业与信息、旅游、体育、教育等国民经济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,形成了以学问内容为纽带、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。
数据显示,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学问及相关产业6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,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.2%。尽管如此,与发达国家相比,学问及相关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。“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,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问及相关产业多维度的扶持,是学问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。”学问和旅游部产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。要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推动“非禁即入”普遍落实。
“在学问领域实行负面清单制度,放宽市场准入,是完善竞争机制激发学问创新创造活力、推动新时代学问繁荣兴盛的重要动力。”陕西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代表指出,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民间文艺必须依靠政策引领、市场带动、社会支撑等多方协作、全社会广泛参与来实现。
此外,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,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,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。加大“三区三州”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。“随着‘非遗+扶贫’‘非遗+网络直播’等创新形式的推广,湘绣从‘养在深闺’逐渐走向市场。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,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传统民族学问和特色资源是一条可行的途径。”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刺绣部主任成新湘代表说。
2、优势互补 实现“以文促旅”“以旅彰文”
统计数据显示,2018年,国内旅游人数达55.39亿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长10.8%;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.91亿人次,同比增长7.8%;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.97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5%。初步测算,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.94万亿元,占GDP总量的11.04%。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,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,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.29%。
学问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学问的载体,学问产业有一大部分是学问旅游。学问与旅游融合,诗与远方走在一起,产生全新的化学反应,从而激发出全城学问、全城旅游相交融的新业态。每到节假日,许多旅游景点人流如织,今年春节期间“紫禁城里过大年”系列活动一票难求,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学问活动异常火热,让故宫官方预订网站应接不暇。
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,学问消费需求蕴含着巨大的潜力。而各地旅游业的实践证明,打好“学问牌”会更有效地推动旅游。
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举例说:“就民宿产业来讲,老房子由于基础设施落后,对于当地原住民来说,难以满足生产生活要求,价值没有那么大了,但是对于游客来说是新鲜的,是包含着当地民俗学问的。村落、民宿变成景观,保留了民俗学问,也发展了旅游。”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“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、投资的关键作用,稳定国内有效需求,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”,其中特别强调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学问生活”“发展壮大旅游产业”。
“对旅游行业来说,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发展全域旅游、降低门票价格等相关政策,但全面完整地将‘旅游产业’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尚属首次。”南开大学教授马晓龙表示,旅游业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新引擎、惠民生的重要抓手、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支撑的地位,正不断得到体现和加强。可以预见的是,旅游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。
“我听了报告中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后,倍感振奋。”安徽省无锡市灵山学问旅游集团有限企业董事长吴国平认为,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,方兴未艾,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“黄金时代”,同时也是一个“不缺消费者、只缺好产品”的时代。企业作为旅游业的市场主体,要把握机遇,趁势而上,打造更多高质量的旅游精品,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。
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殷红梅代表指出,文旅融合是全方位、多层面、广角度的,学问产业以旅游为载体,通过融合发展,促进学问资源资本化、产业化,实现学问的经济价值;旅游产业以学问为底蕴,通过融合发展,实现旅游资源外延扩展、内涵深化和旅游产业升级转型。
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,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60.6亿人次,国内旅游收入5.6万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9.5%和10%。对此,旅游企业纷纷表示,政府对旅游产业越来越重视,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空间。凯撒旅游总裁陈小兵说:“随着旅游与学问的深入融合,旅游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‘发展壮大旅游产业’更为大家旅游企业增添了信心。”
3、产业创新 新技术赋能学问新业态
截至2018年年底,我国网民规模达8.29亿,互联网普及率达59.6%,较2017年年底提升3.8个百分点;手机网民规模达8.17亿,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.6%;网络视频、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.12亿、5.76亿和4.84亿。
随着5G等新技术日益成熟,以VR(虚拟现实)、AR(增强现实)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推动文创产业的变革。“数字”赋能让文创产业得以拥抱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最终实现“学问+科技”的全面融合发展。
2018年暑期,备受瞩目的《清明上河图3.0》在故宫博物院展演。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手,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、4D动感影像,让学问和科技相融合,将《清明上河图》打造成可沉浸体验、可传播分享的新型艺术展演,受到观众们的交口称赞。
其实,《清明上河图3.0》所受到的赞誉只是优秀传统学问与多种科技手段相融合的一个缩影。在过去的几年中,学问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“化学反应”,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,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,学问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,科技对学问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。
推动学问与科技融合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。深化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,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,壮大数字经济。坚持包容审慎监管,支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,促进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健康成长。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“互联网+”。
北京大学学问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: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‘壮大数字经济’‘支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’等,无异于给数字学问创意企业等吃了‘定心丸’。”
中国传统学问与数字技术相遇,还可以带来丰富别样的学问体验。“以京剧为例,近年来,国家对京剧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撑,传统戏曲艺术与互联网高科技手段方面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。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,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,京剧将变得更时尚,也会有更多青年人喜欢上京剧。”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建国委员说。